Classical Door

碟片编号:A-0232

唱片名称:贝多芬奏鸣曲全集

肯普夫65年演奏版本,DG 97廉价版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重要的唱片版本比较

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录音版本不是很多,主要是因为具备这种能力的钢琴家极为罕见。同时,录制这一套庞然大曲,唱片公司必然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而销量未必有多大,所以不会轻易尝试。

历史上第一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唱片是施那贝尔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EMI公司录制的。这套全集尽管音效不佳,但至今仍畅销不衰,原因就在于施那贝尔严谨而充满灵感的演奏。以今天的评判标准来看,施那贝尔的演奏称不上完美,触键失误和即兴的速度变化并不少见。但笔者之所以说他“严谨”,主要是考虑到他所在的时代环境。我们可以听一下施那贝尔之前的贝多芬权威:李斯特的关门弟子拉蒙德录制的几首贝多芬奏鸣曲,相比之下施那贝尔的音乐处理已经算是极其循规蹈矩老实的不能再老实的了,对键盘的控制也算天衣无缝了。更何况当时的录音技术和习惯也并不是以完美为目标的。这套全集给笔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月光》和OP.109。光是那如薄纱下诱人的胴体般妩媚的音色,就足以令人陶醉了。施那贝尔是用相对严谨的手法以浪漫的精神处理这些奏鸣曲。应该说这套全集的精华在中晚期奏鸣曲上,早期的几首弹得有些漫不经心。而像OP.106这样需要极好的大局观和建筑性的大曲,显然也不是发挥施那贝尔特长的场所。

巴克豪斯曾两次录制贝多芬奏鸣曲(除了OP.106)全集,第一次是录于1950至1954年,第二次是录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现在我们能买到的是后一版,但其中的OP.106是前一次的版本。之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录制两次全集,唯一的解释就是立体声技术的出现,Deeca公司想推出世界上第一套立体声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尽管这个版本也很优秀,但Dacca公司为此将前一次的版本从此束之高阁就简直是犯罪了。巴克豪斯的鼎盛时期是在1950年至1956年这短短的6年,他这时期的一系列唱片录音和现场演奏会录音都是钢琴演奏史上的珍品。更令人惋惜的是,Dacca总公司后来将这个版本的版权卖给了日本的TOSHIBA DACCA公司,并以CD的形式再版,但TOSHIBA DACCA很快就倒闭了。所以现在除了在日本的一些旧唱片店里也许还能找到外,我们已经找不到这个版本的任何形式的录音了.但我们从后一个版本的Op。106(那是从前一个版本中挪过来的)的惊人演奏中,可以推知前一个版本的精彩程度.但愿像Dante或Testment这样的小公司能早日把这个宝藏重新挖掘出来,我们可就有耳福了。

关于后一次的版本,我们先说一下它的缺点:1.巴克豪斯晚年(或者说垂死)的技术已经衰退的很厉害了,有些段落有摇摇欲坠的感觉.他后来没有再次录制Op.106,也说明他不再具备这种能力了。2.音效较差,尽管是立体声录音,杂音没有了,音场宽了,可是音色却非常假,像电钢琴的声音.笔者曾听过这个版本的原版LP录音,音色也是如此,看来决非CD再版的问题,而其中的OP.106却没有这个问题,虽然是单声道录音,音色却非常自然真实,尽管没有音场,但对于钢琴录音而言,音场也并不重要。3.和施那贝尔版一样,在几首早期奏鸣曲的演奏上巴克豪斯显得有些随意,大失水准。也许在那个时代这几首奏鸣曲并不被认为是贝多芬很重要的作品吧。

下面是它的优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肯普夫曾经两次录制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一次在50年代,一次在60年代。其中第一次的单声道版本也和巴克豪斯前一次的一样,在初版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再版。不过比起Dacca来,DG公司还是比较有人性的,好像是1996年或97年,DG以廉价版CD的形式再版了这套大师鼎盛时期最重要的录音,这也是笔者个人认为最全面,最平衡的一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肯普夫的演奏表面上不动声色,也不追求强烈戏剧性对比。但他演奏出的旋律质朴而真诚,对作品结构和织体的把握无可挑剔。在音乐风格上,他的贝多芬少了一些冲动和爆烈,突出的是温暖和哲思,严谨而不刻板,抒情而不造作。在技术表现上肯普夫这个版本算不上惊人,但也非常准确踏实。整套录音每一首都演奏的十分认真完整,虽没有哪一首特别突出的,却也没有失水准的败笔。

肯普夫后一次的立体声版就要逊色一些了。晚年的他技术衰退的比较厉害,但音乐中的“哏”劲却越来越厉害,听起来有时会觉得方头方脑的。不过大师毕竟是大师,就算抽风抽的也是龙卷风,许多评论家仍然很推崇这个版本。

阿劳在PHILIPS录制的贝多芬钢琴作品全集是这位二十世纪最具实力的钢琴家最具代表性的录音。尽管许多权威的唱片评鉴杂志并不很推崇这套唱片,但它确实是一套可以认真听上好几年的CD。阿劳的贝多芬也许缺少一些巴克豪斯那种纯正的日尔曼味儿,但还是很接近贝多芬的灵魂的。他的演奏每一次触键都心里有数,对音色控制的天衣无缝,没有一个粗糙或单薄的发音,没有一个生硬或不当的分句,每一个音后面都有一个通向想象空间的隧道,让人的感官得到抚慰,理性获得求索的方向。他对作品架构的构建雄健而厚实,速度偏慢但并不拖沓,技术表现更是无可挑剔。阿劳的音乐就想一炉炭火,远观感受不到热力,但只要你愿意靠近,一定会被融化。

吉列尔斯是唯一一位在西方主流唱片公司(DG)录制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准全集的前苏联钢琴家。这套唱片笔者只是挑其中重要几首仔细听过,比想象的要好,至少没有明显的“斯基”、“诺夫”味儿。在技术表现上非常优秀,但他的威力和震撼力比起李赫特来还是要逊色不少。李赫特在RCA录制的《热情》一直是笔者的至爱,那种给贝多芬灌沃得加的放肆劲儿令人疯狂,象是在键盘上玩儿789。可惜李赫特没有录过全集,否则笔者一定搬一箱回去。

尼古拉耶娃于一九八三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系列音乐会中演奏了贝多芬全部钢琴奏鸣曲并录制成唱片,现在的CD版本由奥林匹亚公司出版。这是现今已知的唯一一套录于现场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唱片。笔者想谁也没有在连续8天的演奏会上始终保持最好状态的能耐,所以在这套CD中尼古拉耶娃的表现上窜下跳也就不足为怪了。他可以把《田园》、《告别》弹的直至人心,也能把《华尔斯坦》、OP.106、109弹的支离破碎惨不忍睹。尼古拉耶娃并不是演奏德奥作品的最佳人选,这套CD的价值在于“现场”,是一次钢琴演奏历史事件的见证。

NAXOS一向以物廉价廉著称,但至少比一些大公司的物廉价美要好一些。不过它推出的由Jando演奏的贝多芬钢琴作品全集确实是物美价廉,特别是早期的几首,除了肯普夫50年代版还真没有能出其右者。杨多的演奏沉稳踏实,时不时的还有些神来之笔,但越往后的作品演奏的越显得平庸,没什么毛病也没什么精彩。不过作为文献资料,特别是作曲专业的学生,这套全集无疑是首选了。

还有几套重要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CD笔者没有很仔细听过,它们是:布伦德尔在PHILIPS先后两次的版本,笔者听了两三首就听不下去了,学究味儿太重,老自己和自己较劲。相比之下后一次的版本也许好些,但在没细听之前不好妄加断言;巴伦伯依姆先后在EMI和DG的两个版本。笔者只听过EMI的几首,出乎意料的好。看来被富特万格勒誉为神童的小巴在当年也不是浪的虚名的;阿什肯纳济的Decca版,没敢听,怕被肉着,这只不过是他各种全集大厦的又一层而已;古尔德的CBS版,笔者知道本版有不少古尔德迷,为了维护本版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笔者就不说什么了,暂且算古尔德造反有理革命无罪。

还有一些版本一时想不起来了,听说法因别格在前苏联也录制过全集,应该会很好,他的《平均率》就弹的令人耳目一新肃然起敬,他应该是俄罗斯学派演奏德奥作品的第一高手,只可惜他的录音被制成CD的太少。

还有一些演奏贝多芬奏鸣曲的高手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比如埃德文。菲舍尔、莫依塞维奇、尤金娜、吉赛金、霍鲁维茨、李赫特……这些大师没有留下贝多芬奏鸣曲全集是钢琴艺术史的遗憾。

 
 A-****:交响乐、协奏曲、大型宗教音乐
 B-****:奏鸣曲、管弦乐、室内音乐、歌剧
 C-****:精选辑、试音碟、NEWAGE
 D-****:流行、戏曲、爵士、民族        More